新闻中心

首页 > 新闻中心> 行业新闻

致敬中国半导体之母,新中国第一位女校长!

发布时间:2022-04-02发布人:

致敬中国半导体之母,新中国第一位女校长!


image.png


2022年3月19日

在这个普通的日子里

有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中国女性

值得我们纪念


看到她的照片

我们可能有些陌生

但是她为共和国所做的科技贡献

直到今天仍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image.png


芯片关系到国家的竞争力和信息安全

芯片背后的科技之争

说得再精确一些

是半导体技术之争

回溯中国芯片的发展史

绕不开我国第一部全面论述半导体的教材

——《半导体物理学》

1958年,这部在当时全世界

都可称权威的芯片专著问世

成了中国芯“破冰”的教科书


而这部书的作者

是一位女物理学家

在上个世纪50年代末

她以瘦弱而坚强的身躯

为我国的半导体物理的理论研究撑起一片天


她,就是“中国半导体之母”

中国芯片事业的“破冰人”

新中国第一位女校长

复旦大学唯一 一位女校长

谢希德!

image.png

26岁的谢希德(时任沪江大学助教)


毫不过分地说

现在中国大部分电子领域的关键人才

他们的师承

都可追溯到谢希德!


她的故事就让我们

从一段爱情说起……


 立志成为“中国需要的科学家”

1921年3月19日

谢希德出生于福建泉州

他的父亲谢玉铭在美国留学时

因精确测定了氢原子光谱的结构

被杨振宁誉为“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的人

谢希德从小就在谢父的书房畅游


image.png

谢希德(前排右一)与家人在北平


随父到北平后

谢希德成为燕京附属小学

年年霸榜的“学霸”

直到1932年

转学生曹天钦“半路杀出”

谢希德才第一次失去年级第一


image.png


谢希德与曹天钦互为竞争对手

被对方的才气折服

他们一起探讨难题

畅谈救国抱负

这时的谢希德还不知道

这个长她1岁的大哥哥

竟会成为在日后陪伴她一生的人

image.png

谢希德(中)在贝满女中


学习的时光很快因战争结束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

谢希德与曹天钦分离

她在颠沛流离中考上湖南大学物理系

却因一场突如其来的股关节结核病

不得不从学校退学

医院都对结核病没有很好的治疗办法

得了这种病,轻者长时间卧床

重者终身瘫痪


image.png

谢希德在湖南湘雅医院


当时的通行疗法

是在患者腿上打上石膏

让病菌坏死

谢希德于是绑上石膏

硬生生在床上躺了四年

在人生的至暗时刻

她接到了一封厚厚的信件

寄给她信的人正是曹天钦


image.png


来信中

除了曹天钦对她战胜病魔的鼓励

还有满信纸的数学演算

在常人难以理解的数学符号之间

谢希德读出了腼腆的曹天钦

对自己欲语还休的关心与爱慕


慢慢的

这些“学术交流”长信

成了谢希德每天翘首以盼的东西

昔日的同窗逐渐两情相悦

在爱情的鼓励下

被医生判了“死刑”的谢希德

竟然奇迹般从病榻上站了起来

她还靠着自学

考上厦门大学数理系

重返校园!


image.png

1946年夏,厦门大学毕业留念,前排左一为谢希德


谢希德再次与曹天钦相见

是在1946年的春天

8年多的书信往来

已经让两个年轻人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


可曹天钦刚获得到剑桥研习生物学的机会

谢希德也即将在1年后赴美深造

于是他们决定延迟婚期,继续学业

在分别时他们约定

当成为“中国需要的科学家”时

再考虑组建自己的小家


image.png


1946年春与爱人订婚合影


“我!爱!中!国!”


1949年

正在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博士的谢希德

收到了一条令人振奋的消息:

新中国成立了!

谢希德难以抑制激动的心情

“巴不得马上回到中国!”

在一张校园独照的背后

她还写下“在校园等谁?”

她在等曹天钦学成

更在期待早日报效祖国!


image.png

在这张照片背面,谢希德写下“在校园等谁?”


可是在1950年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

不久,钱学森被软禁

美国禁止所有理工类中国留学生回国

谢希德也不幸“上榜”

成了美国的监视对象


image.png

谢希德在美国留学


美国特工甚至进入麻省理工

对谢希德等留学生进行“调查”

甚至连谢希德的私人信件

都会被拆开反复检查!

在不能归国的日子里

谢希德更加发愤读书

她仅用2年就拿到了

麻省理工学院理论物理学的博士学位!


image.png

1951年,谢希德获得麻省理工学院理论物理学博士学位


1952年

谢希德再也等不下去

为了回到大洋彼岸的家园

谢希德和曹天钦

想出“曲线救国”的办法

身在英国的曹天钦

托朋友要到一张“特别通行证”

以结婚为理由力保谢希德赴英

再从英国回到祖国!


可谢希德刚走上驶往英国的轮船

美国警察接踵而至

经过盘问和检查

他们发现谢希德的行李

只有与曹天钦往来的几千封信件

才不得不放行!


image.png

谢希德和曹天钦在英国


在英国与曹天钦完婚后

他俩迫不及待地

踏上了报效祖国的归途

祖国母亲在等他们回家!

“我觉得自己像一只大雁

在严冬不得不离开家园

如今春回大地

我一定要飞回祖国故园

去耕耘!去奋斗!”


image.png

谢希德和曹天钦于1952年在英国完婚


多年以后

在上海举办的教师节晚会上

有学生问谢希德:

“50年代,是什么力量

使您冲破重重阻挠毅然回国?”

谢希德蹒跚地走到主席台

话筒传出苍老而有力的声音:

“我!爱!中!国!”



她的孩子是中国半导体科学



1952年10月1日

谢希德夫妇抵达上海

时值国庆

上海街头万人游行庆祝

人们自发唱起《歌唱祖国》

雄壮而嘹亮的歌声

让谢希德久久不能平静:

报效祖国,就在今朝!


image.png


不久谢希德被调到复旦任教

在那个计算机还是由电子管组成

动辄占据几间屋子的年代

谢希德便敏锐地意识到

半导体科学将改变今后的计算机科学

她果断改变自己的研究方向

投身半导体物理学的研究


image.png

谢希德与儿子


1956年

国家要建立自己的半导体人才储备

希望谢希德来北京主持工作

可当时她的儿子出生仅5个月

正是离不开妈妈的时候


一边是祖国的召唤

一边是自己嗷嗷待哺的孩子

她几乎没有犹豫

流着泪抛下丈夫和儿子奔赴北京

对同事只字不提年幼的儿

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

谢希德就会拿着

丈夫寄来的儿子最新的照片端详

连儿子胖了瘦了都能一眼看出来


image.png

1957年谢希德在北大的校园里


在北大半导体培训班里

她一面给学者们教授半导体科学

一面和同事一起从零编写

属于中国自己的半导体教材


在谢希德等人的努力下

日后影响整个中国的《半导体物理学》

仅用两年就编写完成


image.png


同时诞生的还有第一枚单晶硅

第一块半导体材料和第一支晶体管

而最为重要的是

经谢希德培训的300多位学者

在日后分别成为两院院士

大学教授和企业工程师

在科研一线和生产一线

将半导体科学薪火相传


尽最后一份力量深爱祖国


1958年

醉心于中国半导体科学的谢希德

因为过度劳累在一次实验中突然晕倒

同事们把她送到医院

才发现她已经扛着

严重的疾病工作了近1年!


image.png


在之后的岁月里

命运对谢希德的打击接踵而至……

在她身陷囹圄时又被确诊了乳腺癌……

精神、肉体双重痛苦折磨着她

image.png

1972年,谢希德和曹天钦在美国学者李约瑟访华期间团聚留影


在无数个病痛之夜

她仍旧执着地投身科研

从病痛和困难中涅槃重生!


1978年

全国科学大会召开

谢希德夫妇迎来了科学的春天

谢希德不仅恢复了工作

不久还被选为复旦大学的校长

同时她也成为新中国第一位女校长


image.png

1978年复旦大学副校长谢希德教授作表面物理学术报告


作为校长

谢希德十分有远见

她不仅开设了当时在国际上

刚刚诞生的表面物理学

还建立了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

促进中国学生了解美国


image.png

谢希德与复旦大学名誉博士杨振宁教授


几十年以后的今天

我们再看她当时的决定

不由更加钦佩她的远见卓识


为了能让更多的学生走出去

为祖国留下更多人才储备

谢希德在工作之余

坚持为学子向世界高校写推荐信


image.png

与学生边走边聊的谢先生


据说她在当校长期间

每年要送走一百多位学生

平均三天就要写一封推荐信

每一封都写得非常真实和全面

绝无空话套话

打字机成了她使用最多的工具之一


image.png

谢希德使用打印机


有学生怕给她添麻烦

自己提前草拟了推荐信

却被谢先生批评说:

“这虽然要占用我不少时间

但对我来说是一种乐趣”

从这件事可见谢希德的平易与谦和


在日常生活中她也是如此

自担任校长后

她就坚持与教职工同乘复旦的“巨龙”班车

从没搞过特殊


image.png

谢希德与复旦大学的教职工同乘“巨龙”班车


谢希德在教育上殚精竭虑

可生活再次给予她重击

1987年

丈夫曹天钦在以色列

参加国际生物物理会议时

不幸摔了一跤

加之原有的颈椎病加重

一时上肢麻木,下肢瘫痪,说话不清

被同事用担架抬上飞机回国救治


image.png

谢希德抱着孙女在曹天钦病床边探视


谢希德听闻噩耗匆匆赶往医院

可昔日那个助她战胜结核病

帮她与癌长时间斗争的“大哥哥”

曾领导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工程

发现蛋白质奥秘的中国生物学先驱

已经被医生诊断为脑损伤

瘫痪在床,脑力衰退

连话都说不清了……

一时之间,一位成就极高的科学家

变成了比孩子还需要照顾的病人


尽管谢希德当时

也在接受放疗和化疗

但是她坚持为曹天钦安排食谱

扳着他的手臂做复健

替他活动关节,疏通血脉

一点点重新教他打字

甚至连床头的小花都一直在更换

前半辈子你照顾我

往后的日子我照顾你!


image.png

谢希德在医院教丈夫打字


圣诞节和春节期间

曹天钦的许多友人、学生

从世界各地寄来雪片似的贺卡

一天下午,谢希德带来一根长长的绳子

从病房的这头斜拉到另一头

将上百张贺卡一张一张地挂在上面

给房内增添了一种特有的节日氛围

她多么希望爱人能早日清醒

感受到她这份炽热又孤独的心意……


虽然谢希德用8年的不知疲倦

尽心尽力照顾丈夫

可在1995年1月8日

谢希德还是送别了她一生的挚爱

这位坚强的

从未被命运击垮的女人

悲痛欲绝地说:

“我们曾经一起……

1951年我和曹天钦在英国剑桥结婚

次年一起回到上海

1956年5月,我们又在同一天加入

伟大的中国共产党……”


可这一次,他丢下了她

再也不会回来了……


然而在曹天钦去世第二天

谢希德的学生就收到了

她写的长达3页的留学推荐信

并非谢希德走出了悲伤

她只是不敢让自己闲下来

更不敢去想和曹天钦

在一起的点点滴滴……

image.png


晚年的谢希德

更加醉心科研和教育

虽已至古稀之年

可她依旧走在国际物理学的前沿

在她任职校长期间

复旦大学参加国际学术交流达600多次


在1999年

谢希德甚至准备动身去美国

参加美国物理学100周年年会

恐怕连谢希德自己都忙忘了

她是一个癌细胞扩散的79岁老人……


与癌症搏斗多次后

她不得不住进了医院

但仍表现得非常顽强

深度的放疗、化疗让她无比痛苦

每次治疗都会引起反射性呕吐,身体浮肿


她知道自己的时间不多了

所以夜以继日地阅读文献资料

更加起早贪黑地做研究

不像是养病,而是在抱病工作

前来探访的人无不动容


image.png

谢希德在医院工作


毕业生的论文上

全是她写的修改建议

外派教师的工作汇报上

则是她给中国带回新知识的叮嘱……


谢希德住院期间

唯一的要求就是要一部电话

能接通便携电脑

因为早年骨结核造成的腿疾

她的双腿不能弯曲,只能站立工作

每天接发很多邮件,处理大量事务

直到发生急性心衰和呼吸衰竭

再也无法站起,才不得不停止工作……


病魔没有给谢希德太多时间

2000年3月4日

谢希德在上海东华医院逝世

一夜之间

学生自发折叠的数千只纸鹤

挂满了枝头

从复旦物理系学生宿舍9号楼

一直绵延到第一教学楼

它们在风中摇曳着

似乎在述说着无尽的哀思


和丈夫曹天钦一样,

谢希德在遗嘱中写道:

“把我的遗体捐给中国医疗事业”

在生命的最后

谢希德所想的

仍旧是为自己深爱的祖国

尽自己最后一份力量!


image.png

谢希德铜像


今天,我们从谢先生的故事

看到了中国“芯”筚路蓝缕的起步之路

看到了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光里

她如同一位斗士

以自己瘦弱而坚强的身躯

为中国的半导体理论研究、人才培养

开辟了一条路

撑起了一片天


今天,谢老不屈不挠的精神力量

也一定会激发我们继续

自力更生、奋发图强

突破一项项卡脖子的技术难题

把大国重器掌握在自己手里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今天,在谢希德诞辰之际

让我们再一次记住这个名字

再一次向这位了不起的

共和国科学家致敬!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发仅为更大范围传播,若有异议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zhangkai@cgbtek.com